震驚臺灣父母的美國孩子的餐桌教育!餐桌上的教養,將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功程度

48

震驚臺灣父母的美國孩子的餐桌教育!餐桌上的教養,將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功程度

在美國,餐桌教育是育兒內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相比於中國人把喂飽孩子放在首位,他們更重視“吃飽”以外的其他事情,比如:孩子能主動吃飯並享受吃飯的過程,能遵守就餐過程中的禮儀,學會在餐前餐後佈置與收拾餐桌並學會接待客人等等。

飯桌上的中國孩子

中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如同服務員,如果家中有老人,那麼老人更像是“海底撈火鍋店”的服務員,我們曾經看過許多這樣的場景:老人用顫抖的雙手捧著碗端到桌上,一遍又一遍呼喚著孩子吃飯;父母端著碗追趕著孩子;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在飯桌上督促孩子多吃。然而,中國孩子鮮有感恩的表情,有的更多的是不耐煩,覺得這些得到的是應該的。中國孩子對這些已經認為理所當然甚至是麻木不仁。

飯桌上的韓國孩子

韓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像是長者。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,每次吃飯前,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內的人盛飯端飯添飯,完畢,還得目不斜視,正襟危坐,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:“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一頓豐盛的飯菜!”韓國的孩子吃飯時是一種感恩的表情。

飯桌上的美國孩子

美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像是朋友。在孩子能拿得動勺子時,父母就不會再給孩子餵飯。孩子喜歡吃什麼,美國父母只是提出建議,至於最終孩子是喜歡是肉還是吃蔬菜,美國父母是從來不管的,孩子吃多少飯,父母更不願意再管。因為在美國的眼裡,孩子已經開始可以為自己負責了,他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。結果,美國的孩子吃飯時表現的是一種獨立的品格。

家庭教育應當重在“教化”,而不是口頭教育。許多中國家庭教育的失敗不在於家長不會“說”,而是家長不懂得如何“教化”。

吃飯等生活行為是家庭教育最經常、有效的教化,然而,許多中國家庭在這些方面是缺位的。我並不認為中國孩子應當如韓國或美國孩子那樣的吃飯,而是我想說的是,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飯桌等生活行為上的教化。

韓國的家庭在飯桌上是在通過氛圍來教化孩子,讓孩子不知覺中懂得感恩;美國的家庭在飯桌也是通過習慣來教化孩子,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獨立和承擔責任。

美國孩子從會拿勺子起就開始自己吃飯,儘管他們會弄得滿身、滿地都是飯粒,但是通過幾個月的訓練,他們的手腦達到平衡,可以穩當地把勺子放入嘴中。孩子自己決定吃多少,因為,吃飯是自己的事情,只有主動去吃飯,才會真正享受吃飯的樂趣。而且到點吃飯,逾時不候,如果孩子當時因為玩耍而不肯吃飯,那是真的要餓肚子的。

這一點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會覺得不可思議:怎麼能讓孩子餓著?看見孩子餓得直哭,父母肯定會很心疼,馬上給孩子做飯去。但是也因此,幾乎每個中國孩子都明白,我現在不吃也不要緊,反正家裡的廚房24小時為我開著,我餓了自然會有人給我東西吃。他們沒有主動進食的概念,也不會遵守嚴格的用餐時間,這就是為什麼,中國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。

大多數美國孩子從兩歲起開始學習用餐禮儀,吃飯細嚼慢嚥,不能發出聲音,刀叉不能敲盤子,就算是不小心發出聲響,也必須跟在坐的所有人說“對不起”。在餐桌上照顧別人的感受,是美國孩子很重要的一課,除了不影響到他人就餐,還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,因為喜歡某道菜而放肆吃,這是不被允許的。大一點的孩子,還會幫助父母做一些餐前準備,餐後收拾,減輕父母負擔的同時讓孩子有一種家庭參與感,學到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禮儀。

對於美國人來說,餐桌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,更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最溫馨場所。美國父母非常重視與孩子的就餐時光,無論平常百姓還是國家總統,都會把和家人的團聚看成是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的事情。下班回家後,每個人都急匆匆地往家趕,為的就是一家人能早日圍坐在餐桌旁,享受一頓愉快的晚餐。

可能我們很多父母都沒意識到,一家人一起準備,一起享用,一起交談,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。我們很少把要和家人吃飯當成拒絕應酬的原因,相反,應酬是不回家吃飯最理所當然的理由。

中國人的早餐內容豐富,卻很少家人一起享用。我們經常在早餐攤上吃,或者把早餐打包帶走。即使在家裡吃,也經常是孩子吃飯,媽媽忙著收拾書包。於是,美好的早餐時光就這樣被匆忙消耗掉了。

美國人的早餐很簡單,各種麥片圈圈泡在牛奶裡,就是一頓。但是,一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,慢慢享用。尤其是週末的早上,爸爸坐在餐桌旁看報,媽媽給每個人的盤子裡放入一個雞蛋或幾片培根,孩子們給每個人的杯子裡倒上橙汁,這是很常見的場景。一日之計在於晨,一家人在一起聊天、談心、說笑,美好的一天就從那一刻開始。

孩子從餐桌上,學習到互相協作的精神,感受到彼此之間的默契,享受吃飯的樂趣,更重要的是,相比起一頓美味精緻的早餐,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,與父母的溝通,和他們之間那份親密無間。

我們常說,養育孩子是最考驗耐心的一件事。但是,美國人會告訴你,耐心,不是等待的時間,而是等待的狀態。他們很小就讓孩子自己吃飯,面對滿桌滿地滿身的狼藉,他們能心平氣和。他們讓違反規矩的孩子餓著肚子,面對孩子的哀求,他們不動聲色,他們將工作瑣事擱置,期待與享受每一個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,這是一種怎樣的淡定與平和。

當我們為了工作匆忙奔走,對於孩子的教育無所適從,急於求成,我們是否可以嘗試,先陪著孩子一起在餐桌旁坐下來呢?

而我們許多家庭在飯桌上缺乏的是對孩子的“教化”。我們在飯桌上只是關注的是孩子是否吃飽吃好。恰恰是這種沒有教化的“教化”,正在傳送給孩子是一種錯誤的信號:因為你是孩子,所以我們必須無條件為你服務。結果,孩子認為家長這樣做是天經地義的。

但我們卻忽視我們本可以通過教化告訴孩子,我們對你的關懷,不僅是因為你是孩子,而是因為我們對你的愛。更重要的是,本可以告訴孩子,我們給你的愛是讓你知道,你要學會回報他人,學會愛他人。

結果,在這種沒有教化的“教化”下的孩子,當他們長大後,他們除了認為你父母應該做的之外,滿眼都是父母的錯:自己沒有找到好工作,是父母的錯;自己沒有房子住,是父母的錯;自己沒有找到媳婦,是父母的錯……他們長大後想起來的都是種種父母的不是。

我們許多家長,恰恰因為在吃飯等許多生活行為上,沒有日積月累地教化好孩子的感恩之心,導致孩子的心中並沒有種下感恩和責任的種子。當他長大後,對父母頤指氣使時,我們應該怨的是他,還是怨的是我們不智慧的教育的報應呢?